互相理毛是獼猴常見的社群行為。也是人的。互相牽連會發生在兩個颱風之間。也在人之間。我們互相幫助,互相尊重,因為互相能生生不息,讓我們交換能量。交換條件,交換角色,交換智慧,交換真誠的心意,交換或許不那麼真誠的回應,甚至,交換後半輩子……
這是羅景壬導演最近與 Gogoro 合作拍攝的形象廣告,以「交換名為『互相』的能量」為題,羅導以他特有的在地與人性觀點,搭配其恰到好處的運鏡與節奏,以及他親自配音的台語旁白,讓我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台灣人的溫度:誠實的,幽默的,動人的,值得品味再三的,也是發人省思的。
Gogoro 廣告影片《交換 名為「互相」的能量》
非典型廣告裡的真誠
在深入了解此次 Gogoro 形象廣告之前,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些羅導。高中時迷上電影,沈醉在侯孝賢、楊德昌以及國際大導的故事與視覺語彙裡,整天往戲院跑的羅導立定電影導演的志向,選擇進入北藝大戲劇系就讀。歷經劇場、電視節目企劃、編劇與導演工作,在 2000 年代初期入行,羅景壬恰好碰上台灣電影業最低迷的時期,他很快嗅到資源豐富的廣告業的契機。20 多年來,羅景壬已經執導近 1,500 部廣告影片,榮獲包含坎城國際創意節與紐約國際廣告獎等許多國際獎項,他獨特的短片敘事風格、節奏感、幽默感以及直指人心的真誠,讓他成為當代最常被談論的廣告導演之一,其經典作品包含全聯福利中心廣告、伊莎貝爾 12 星座求婚系列廣告等等,以及改編自真實故事,感人又催淚的金士頓(Kingston) 2013 年形象廣告。2012 年,羅景壬獲頒 4A 廣告獎的「評審特別獎」,他的一席得獎感言完整地闡述了自己的廣告哲學:「廣告影片是一項商業活動,但當然又不僅止於此。除了商業目的,廣告影片大量收編了戲劇藝術、影像藝術、文學、音樂、舞蹈、心理學、社會生活實況、社會事件和問題、全球化或地方化,成為它的體裁。焦慮的人多半對此感到擔憂,他們擔心所有這些正派的體裁都被收編,變成商業牟利的工具。但我願樂觀地相信,正是這種收編,才使得這些亟待關注的體裁,能借重早已無所不在的商業活動,得到更廣泛的傳播、交流、磨擦、衝撞。透過廣告影片,我們這個儼然就要失去歷史感的荒謬年代,彷彿得到了某種獨特的記載文法 —— 每一部廣告影片,都像是這個荒謬年代最風騷的歷史文本。」
Gogoro 廣告影片《交換 名為「互相」的能量》
互相的多元意義
「熱情的台灣人啊,願我們始終互相連結;縱使有時看法不同、走散了,也期盼那是分進合擊,讓我們交換力量。」羅導在自己的 Facebook 如此分享此次與 Gogoro 合作形象廣告,而在接到合作邀約編寫劇本之前,他仔細思考了 Gogoro 帶來的改變,以及「互相」一詞的意義。「當初聽到 Gogoro 用換電的方式,我覺得實在是太聰明了,而不是放在家裡把電充飽。在高度都市化的社會裡,以更多的充電站來提供更便利的交通。不過人不是像科技那樣飛快的進步,也不是冰冷的分析數據,未必每個人都想要交換電池,所以這支影片我們必須從過去的感情出發」,對羅導而言,人心的進步沒有科技快,因此他花許多心力在著墨「互相」一詞在台灣在地文化裡的各種可能表現與形式,「在台灣,『互相』是互助、互惠,甚至跟借貸與償還有關……台灣的『互相』,有時候包含了很多不得不與人情事故,當然也有那些有趣、可愛的,或是帶點無奈的」,而他也提到有些「互相」是發生了但我們一開始不知道,如日本311大地震後台灣人的關懷與實際援助,便在近幾年轉化為龐大的友好能量,這樣跟日本的互相,便被收錄在此次形象廣告之中。說到「互相」,羅導也有更多的想法,「生活當中的互相總是在發生,做廣告也是一種互相,我們希望不要把觀眾當傻子,也希望觀眾不要覺得我們是傻子(笑)」,也因此,羅導並不會將「互相」侷限於全然正向的相互幫助,比如因為行車糾紛而相互叫罵的「互相尊重」,或是無傷大雅相互恥笑的「互相漏氣」,他希望透過去分割並呈現這些「互相」的多元性,讓觀眾可以看到「互相」的各種面貌。至於為何選用台語和客語配音,羅導則認為這是他推廣並補救母語應盡的責任,「有些話用台語說具有特別的情調、氣味跟感受」,而幾乎同樣的影片剪接方式,配上客語旁白又是截然不同的氛圍。
Gogoro 廣告影片《交換 名為「互相」的能量》
看見 Gogoro 為我們城市與社會帶來改變,也對於「互相」一詞有深刻體會,是行動、是心意,也可能只需要一個眼神示意,羅導將生活裡各種能量交換轉化為這座島嶼上的騎士精神,而 Gogoro 的互相便是無條件的交換。透過不斷的互相、有意無意的交換,人和人將繼續互相,越換越多。